“中国画不是停留与局限于艺术层次,它追求精神与宇宙核心的合一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 — 锺正山
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 是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创始人,他先后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创办了五所艺术学院、对两地的现代艺术教育作出一定的贡献
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的发起人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东方既白.国画卷1》作品集入选画家
被学术界誉为"马来西亚现代艺术教育之父"及"马来西亚现代水墨画之父。
展讯
2025年3月4日至9月1日
《锺正山档案项目展》旨在介绍并重新展现马来西亚著名水墨画家及极具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家-———
锺正山的艺术遗产。此次展览通过呈现其艺术作品及照片、素描手稿、报章剪报、旧画册、访谈记录等多样化的档案资料,深入探索其创作历程与人生轨迹,并着重凸显他对马来西亚艺术教育的贡献,尤其是作为马来西亚最早的艺术学府之一“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创始人的重要角色。
展览将于**2025年3月4日至9月1日**在马来西亚国家艺术馆肖像画廊正式开放。
走进锺正山的艺术世界
1955 – 1980
继承传统及新思潮艺术时期
传承与创新
锺正山早期绘画风格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继承,技巧上,他准确地掌握素描和油画的写实能力,在水墨画上精于兼工带写和大写意,深厚的中西绘画根基为他日后在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思想上,锺正山于六十年代末应德国、英国、美國政府邀請前往考察現代藝術教育,深受德国“包浩斯”藝術學院辦學方針的啟發,即通过一系列理性、严格的视觉训练程序,重塑观察世界的崭新方式也直接影响了锺正山在艺术创作上开始采用大胆的造型及构图;以及在幼儿园教课时观察到天真无邪的孩子无限创造力的启发顿时排山倒海的在锺先生心中发酵起来。


























1980 – 1995
现代艺术风格形成时期(艺术创作高峰期)
有了新元素的注入及冲击,锺正山先生走向现代水墨画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其现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延伸。这个时期的锺正山,因为积极的参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和会议,无论是思想上、知识上、视觉上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加上本身扎实的绘画功底,让他酝酿已久的创作力迅间爆发出来,能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正是过足了无拘束的创作隐。他这个时期的创作路线主要以半抽象及抽象为主轴。画面构图多以点、线、块面、色彩的变化来达到视觉效果。这个时期是锺先生最重要的创作期,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期。1981年,锺正山受聘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他与管执中共同发起成立“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及亚洲太平洋区艺术教育会议(ASPACAE),推动水墨画现代化。其创立宗旨如下:1、以东方文化思想为艺术创作的主导,融汇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创造水墨画的新风格,以开发人类艺术的新资源,2、促进艺术家对创作现代水墨画的研究、切磋和观摩,从而提升社会对现代水墨画的认识。


















1995 – 2005
现代艺术风格巩固和发展时期
这时期的锺正山将人性与自然的融合居于同等地位,寻求精神美与自然美的圆融,最终达到美与善的统一。锺正山立足东方传统绘画精神,融会现代艺术构成原理,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来表现“天、地、人”的浩瀚。也是他的现代水墨画重要的巩固和发展时期,这时期作品更理性的推进了崭新的意象性现代艺术理念。他说:“我从来不曾放弃中间的过程--似与不似之间, 虽然常感觉“曲高和寡”,但是艺术是不断的探索,而不管他人的鉴赏能力的”。70岁的他认为“一个人想从所知的构成原理中创作,到底有限,若以天地为大法,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老师”。这时期的作品的图形性已经简化到点线面浑然成一体,色彩鲜艳丰富,充分显露画家纯朴的真性情和他内在的人文修养。画中抽象性形体是画家追求艺术“真善美”的心象,既具有“南洋”热带情调,兼有“天地与我同在”的意趣,一切都在“似与不似之间”。































2006 – 2014
意到笔随的天人合一与圆融和谐时期
21世纪的国际纷争,社会动荡不安,锺正山赤子之心激动荡漾,惟有寄情于藝術創作。锺正山认为儒家的“仁道”是艺术之最高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审美之最高理想。深受儒家思想雨露浸润的锺正山关注世界和平,无论是在构图、题材、内容,其作品都在表达一个核心价值观:”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及“圆融和谐“。他用画笔抗议西方的霸权主义,赞美东方和平文化的精髓,认为唯有多元民族文化、宗教的圆融和谐,才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理论基础。锺正山说“我用我的画来表现圆融和谐,呼唤世界和平,这是我作为一名画家的历史使命吧!”。


















2015 以后
现代艺术符号的开发时期
锺正山是一个对时代变迁很敏锐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正是其人文思想情感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表达,也是他现代艺术语言的最重要元素。80岁以后的创作品又更加简洁。以其说是物体,其实更像符号。他画的山有形趋于无形,有无相生,用笔更精简沉着,行笔更挥洒自如。颇像 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像。” 又或许是"大象无形、返朴归真"!他画的竹子,己见不到完整的竹子竹叶了,他的创作思维跳跃到一个以符号来述说竹的故事。画面上呈现更多带有机理的块面,加上线条。竹根的线条象徴天、地、人,意即天人合一。竹身上的线条有乾坤条形符号,象徵着万象一乾坤。 锺正山一生爱竹写竹己超过半世纪,从传统具象蜕变到今天的以符号来表现竹,可以说他对竹子的歌功颂德也算很全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