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锺正山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
锺正山先生一生致力于现代艺术教育,推进国际水墨画现代化运动,发扬海外中国画艺术;从艺60年,勤研东西方绘画理论与技法、笔耕不辍;他的艺术生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历史背景: 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特征;二、社会贡献:锺正山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实践;三、艺术贡献:继承传统及探索中西艺术融合并推动国际现代水墨画运动新思潮。
(一)历史背景: 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特征
马来西亚在19世纪末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橡胶和锡矿业的开发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华人劳工移民。这些移民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保持了与祖国的紧密联系,持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国五四运动的兴起,第二波移民潮带来了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的艺术家,进一步丰富了马来西亚的文化景观。20世纪20年代,马来西亚文化界提出了“南洋”本土化概念,随后在30至40年代,移民画家开始探索新的艺术风格,试图反映当地文化的独特性。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该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在西方近现代史的背景下,文化冲击与艺术平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
锺正山先生的现代艺术教育思想深受20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影响,特别是其倡
导的思想自由、道德教育为核心、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标、美育为基础的哲学理念。这一思想体系不仅为现代东方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还对亚洲多所高校的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原北平艺专)等知名艺术院校。这些院校在艺术教育和美学研究方面,均受到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南洋画派的起源可追溯至1922年成立的“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该校教师林学大于1936年因战乱流亡至新加坡,在陈嘉庚之子陈厥祥、福建集美校友会及新加坡华人美术研究会等支持下,于1938年创办了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现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该校的成立被视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向海外延伸的重要标志,林学大也因此被誉为 “南洋美专之父” 。南洋美专的教学体系沿袭了厦门美专的模式,并以中国各大美术院校的教学水平为基准。创办初期,学校积极参与筹款支援中国抗战及赈济难民,这一契机使其与艺术大师徐悲鸿、刘海粟建立了深厚联系。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多位知名画家如陈宗瑞(上海美专)、刘抗(师承刘海粟)、李大白、钟泗宾(新华艺术学院)、施香沱、陈文希(师承潘天寿)及张荔英等相继南下,担任南洋美专的导师。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样流派技法,还引入了西洋油画技术,为南洋画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艺术家在融合中国传统技法与南洋本土题材的过程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南洋画风,从而形成了第一代南洋画派。代表人物包括陈文希、锺泗宾、陈宗瑞、刘抗等。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也深刻反映了南洋地区的文化特色,为南洋画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一)
图一: 1955年 南洋美专师生在植物园写生留影
在1952年至1955年间,锺正山就读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期间与校长林学大(1893-1963)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两人常在夜晚仰望星空,促膝长谈,锺正山深受林学大办学理念的熏陶与启发。林学大于1955年提出的 “南洋美术” 六大纲领,包括:(1)融汇多元文化风尚;(2)沟通东西方美术;(3)体现20世纪科学精神与社会思潮;(4)反映本土人民需求;(5)表现热带地域特色;(6)结合教育意义与社会功能。这些思想成为锺正山艺术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石。
在艺术创作方面,锺正山师承陈宗瑞(1910-1985)、锺泗宾(1917-1983)和陈文希(1906-1992)等前辈,全面继承了他们的艺术理念与技法。其中,陈文希提倡的“分割法”与“抛物论” (图二)对锺正山影响深远;陈宗瑞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写生与技法的结合(图三),倡导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升华;钟泗宾的 “點與通” 则在构图中运用西洋画的对比与平衡原理(图四),同时融合传统色彩如黑、赭、黄及灰色等。这些艺术思想与技法在锺正山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二:陈文希提倡的“分割法” 图三:陈宗瑞注重写生与技法的结合 图四:钟泗宾的 “點與通”
(二)锺正山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锺正山先生在马来西亚,就如同当年的徐悲鸿在北京,刘海粟在上海,不但在个人的绘画艺术上有着颇深的造诣和成就,更是积极的推动了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锺正山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 创造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模式
锺正山在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毕业后,返回马来西亚投身艺术教育事业。他先后在马六甲培智华文小学及幼儿园(1956年)、森美兰芙蓉中华中学(1957-1961年)和吉隆坡坤成女子中学(1962-1974年)担任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锺正山始终践行“教学相长”的理念。尤其在幼儿园任教期间,他深受儿童天真无拘的思维方式启发,认识到其无限的创造力,这一经历为其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灵感。
在芙蓉中华中学任教期间,作为当时马来西亚少有的科班出身美术教师,锺正山对教学充满热忱。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吉隆坡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各类学生绘画比赛及青年美术赛事,并屡获佳绩,深受学生尊敬与爱戴。此外,他在校内创立了“美术研究会”,每周六课后为学生提供免费指导,进一步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图五)
图五 -培智华文小学及幼儿园/芙蓉中华中学/吉隆坡坤成女中
1958年荣获星马少年画家绘画比赛甲乙组团体冠军。前排左四为锺正山夫人李素丽,后排左一锺正山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提出了塑造 “马来西亚美术” 的文化目标。20世纪60年代初,锺正山抵达吉隆坡,正值马来西亚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初期,社会处于百废待兴且动荡不安的状态,文化领域更被形容为 “文化沙漠” 。锺正山敏锐地意识到现代设计艺术对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并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
1967年,他创办了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成为马来西亚艺术教育史上唯一的非营利性艺术学院。该学院的成立不仅填补了文化领域的空白,还为塑造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特色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启了艺术教育的新篇章。(图六)
图六 -1967.06/29 MIA1967年位于费律门路的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校舍开幕典礼/副教育部长丹斯里李孝友主持开幕典礼/锺正山致词
1969年至1970年,锺正山应德国、英国和美国政府的邀请,赴三国考察现代艺术教育。其中,他受西德政府官方邀请,出席了1969年举办的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4th Documenta)。作为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院长及水墨画家,锺正山深入研究了当地现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此次考察团队由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包括画家、教育家及文
化部官员伊斯迈·再英、许清发、杨仁岭、格蕾丝·思凡娜雅甘和再拿尔·阿毕仃(图七)。团队成员背景多元,而锺正山是其中唯一来自私立高等院校的代表。此次考察为其艺术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七-1970年受西德政府邀请前往作学术访问,与另六名马来西亚画家摄于柏林围墙前。左一Zainal Abidin, 左三Jolly Koh, 杨仁龄,Ismail Zain, Grace Selvanayagam, 右一为锺正山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代表团不仅参观了柏林美术馆与西德艺术村,还特别访问了包豪斯学院,并参与了相关研讨会与学术交流活动。锺先生对包豪斯学院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深感兴趣,尤其是其倡导的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思想。包豪斯学院的艺术教育体系由二战前后众多前卫艺术家,如康定斯基、保罗·克利、依田、纳基等人奠定,锺先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回顾此次访问时指出:“在德国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艺术应与工业紧密结合,艺术家需将创意融入日常生活与社会需求之中。”
受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深刻启发,锺正山于20世纪70年代将其引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他通过系统的视觉训练程序与色彩学课程,重塑了学生观察世界的视角,并将这些理念纳入MIA基础教学大纲(图八)。此外,锺正山高度重视写生与技法训练,这是西方写实主义的核心内容。他鼓励学生关注细节,探索自然中的创造性元素。为此,每日早课
要求学生进行半小时速写练习,学生需在5分钟内轮换绘制不同模特或周围景物。锺正山提倡“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的理念,强调实用美术与纯艺术的融合,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工业生产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艺术人才。这一教育模式不仅注重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还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
锺正山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足迹遍布全球,深入研究各国教育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艺术教育的研讨与交流活动。他既注重西方现代艺术教育中培养创意的核心课程,又强调东方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1990年,为推广水墨画艺术,他委派其弟子谢忝宋策划并推动《全国水墨画统一考试》(图九)。此后,南洋美专的校友余师福与吴其昌,师承施香沱,也加入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共同致力于水墨画的普及工作。
图八-包豪斯视觉训练与色彩学课程
图九: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全国水墨画统一考试》共六级
20世纪20世纪60年代是马来西亚艺术与国际艺术接轨的重要时期,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的成立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在传承南洋美术传统的同时,推动了国家文化意识的觉醒,为 “马来西亚艺术” 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土壤。在长达30余年的艺术教育实践中,锺正山深入探索了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价值,强调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结合,为马来西亚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典范。数十年来,学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艺术人才,遍布全球,同时也为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办学期间,锺正山先生也致力于推動馬来西亚華人文化的發展和促進國際交流。 并擔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15年。
2. 强调本土化、区域化、全球化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理念
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锺正山的现代艺术教育思想拓展时期,以 “本土化” 、 “区域化” 、 “全球化” 为核心。
1981年至1988年,锺正山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负责水墨画专题讲座与课程教学。在此期间,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一套具有改革意义的水墨画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东方艺术传统中具有前卫实验性。其核心内容包括:(1)摒弃传统套路;(2)将水墨画从桌面移至画架创作;(3)运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进行画面构成,形成全新的视觉表达方式。锺正山尝试将包豪斯学派的视觉原理融入水墨画创作,尽管当时部分传统派教授对此持保留态度,但他仍成功培养了一批年轻水墨艺术爱好者,如陈永模等。
锺正山将现代艺术符号融入水墨画的理念引起了广泛关注。1981年3月,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新趋势展”中,展出了黄君璧传统书画四幅、张大千创作的《青绿山水》三幅、锺正山的创新作品《土人》三幅、陈其宽因作品更具现代性而展出五幅,其余37位艺术家各展出一幅,这充分体现了锺正山在现代水墨创作领域的艺术地位。(图十)
图十:1981年3月,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新趋势展”,张大千创作的《青绿山水》及锺正山的三幅创新作品《土人》
在台期间,锺正山与欧豪年、李义弘、江兆申、陈其宽、管执中、洪根深、李奇茂等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建立了深厚联系。基于此,他逐步构思并推动了国际现代水墨画运动的发展。1982年,凭借广泛的国际人脉及艺术家、作家、评论家的支持,锺正山与管执
中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ICIPA),并担任创会主席(1982-1987)。这一组织成为亚太地区首个现代艺术跨国组织,为现代水墨画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图十一)
图十一-1982年7月出席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第一届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美展” 开幕典礼及学术研讨会/由右四 文建会陈奇禄主任开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南洋美专在行政管理和课程设置方面遭遇显著衰退,传统教学内容逐渐陷入停滞状态。至80年代初,学校的全面重组已成为当务之急。1982年,锺先生应校长吴从干之邀,出任学术顾问,并提议成立南洋美术研究中心,此举标志着南洋美术学院的转型进程正式启动。锺正山在其1985年发表的《南洋美术运动的研讨会》一文中指出,自1978年起,南洋美术运动已显现衰退迹象。他作为校友,深感有责任推动该运动的复兴,特别是在行政管理和创意发展领域。1988年,凭借在台湾担任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院顾问的丰富经验,锺正山重返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着手进行人事、行政及课程体系的全面重组。此次重组涉及7个系与13个专业的设立或重构,涵盖基础课程、纯美术、平面/广告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室内设计、戏剧影视、音乐、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校外进修部、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及艺术收藏部等。同年,MIA在Jalan Sungai Besi设立四层楼分校,专门容纳纯美术系和戏剧系。1989
年,学校在Taman Melawati 购置新校舍作为总院,而戏剧系和音乐系则继续保留在原址。
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锺正山先生获得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作为国家代表团的一员,他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目睹了一个国家在百废待兴中的复苏与希望。1988年,应中国画研究院之邀,锺正山参与了首届中国水墨画国际大展及其相关座谈会。(图十二)在展览中,他目睹了一系列充满创新精神的艺术作品,随后,他对八所顶尖美术院校进行了访问。在这些访问中,他观察到现代设计与美术教育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仅有少数致力于此领域的先驱者在推动其发展。这一现状对锺正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对于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图十二 -1988年10月27日北京国际水墨画理论研讨会
图十三-1991年 8月17日至9月20日率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美术访华团拜会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 前排左二起至右:刘勃舒、吴冠中、锺正山、华君武/在北京饭店文化部欢迎宴上与高占祥部长及李文忠先生同欢
1991年,钟正山先生率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美术访问团(图十三)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此行激发了他推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坚定决心与使命感。归国后,钟正山先生汇聚了一批在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学生与友人,共同创立了国际现代设计集团,并致力于将其设计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及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经过数年的协商与筹备,钟正山最终选定云南大学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合作试点。这两所大学分别体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风貌。
1994年,钟正山先生与这两所大学携手合作,成功创办了 “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图十四)与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图十五)。这些学院的办学宗旨是: “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为内涵,吸收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精髓,构建新的东方设计体系,培养既符合中国高等教育标准又获得国际认可的现代设计人才” ,并开创了中外合作办学中 “一校两制” 的创新模式。
图十四-1994年4月8日出席于中国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成立典礼及新闻发布会
图十五 -1994年10月22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庆祝大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说:“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很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艺术教育,结合我们当前国家发展的需要,做得非常真实,非常坦诚。” 黄国强教授也说:“他办了三间学院,一个内蒙古师范大学、一个云南大学、一个株洲,十多年来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不用国家一分钱,这种效益难以衡量,更不可衡量的是他带进了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将很多教师带到马来西亚去培训。我相信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设计事业,我们的艺术很快会走在世界前列。”
3. 提出艺术与科技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理念
2000年,锺正山提出了 “艺术与科技的交汇与融合” 这一艺术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
导,先后创办了 “马来西亚国际资讯艺术设计学院” 以及位于中国湖南株洲的 “湖南炎帝专修大学正山国际设计艺术学院” (图十六)。这些学院以新兴资讯科技为核心标志,致力于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育发展。通过全球化资源共享,这些学院旨在创造兼具本土特色与区域风格的艺术形式。锺正山常强调: “越是全球化的,就越是趋向民族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全球化背景下艺术本土化价值的深刻洞察。
尽管锺正山充分肯定科技应用在提升设计艺术功能性方面的作用,但他也对过度依赖科技可能导致的艺术本质与创意流失表示深切担忧。他呼吁,科技的应用应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他强调传统基本功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艺术家实力的根本体现,也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
图十六-2000 湖南炎帝专修大学正山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开幕典礼
总结
从锺正山在六十年代倡导“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强调实用美术与纯艺术的结合;到八十年代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为内涵,吸收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精髓,形成新的东方设计体系”;再到千禧年提出“艺术与科技的交汇与融合”的艺术教育理念,他的远见始终走在时代前沿,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引领者。
几十年来,锺正山与团队始终围绕这一宗旨开展教学。在学院领导、全体教师以及马来西亚外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五所学院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设计人才,他们具备现代设计理念和应用现代设计手段,遍布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