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艺术创造    评锺正山的水墨画

邵大箴,北京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席


锺正山先生是一位很有成就和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作为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的创办人和“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的发起人与领导人之一,他为艺术教育和水墨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他在水墨画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艰苦探索水墨画的现代语言,创造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画坛的关注与好评,被公认为是当代水墨画坛的创新家之一。

 

产生于中国、流传到亚洲和欧美地区的水墨画有悠久的传统,在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大师,创造过至今令人钦羡不已的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给后人留下丰富的遗产。但自19世纪中期之后,水墨画因受传统程式的束缚,步入草仿和沿袭前人的歧途,流行不思变革和陈陈相因的风气,从而和时代前进的步伐严重脱节进人20世纪之后,在社会大变革中,水墨画经受了洗礼,涌现出用“以古开大下今”或“中西融合”的方法开拓水墨新途径的吴昌硕、道天正下立位天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把传统水墨画推向新的高峰。但水墨艺术如何进一步适应时代的步伐,走创新的道路,仍然是摆在从事水墨创造艺术家面前的课题。有两种倾向阻碍水墨艺术的发展: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一些人满足于用传统程式玩弄笔墨,对人们新的审美需求视而不见。另一些人只看到革新的重要,而忽视传统的继承,而且他们的眼睛只看到西方现代艺术的不断“变”,试图按照西方现代主义的激进态度来解决东方的水墨问题。在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艺术必然要变。艺术变革既可能是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又可能是这些变革的前奏。但,艺术变革必须从它依存的社会现实出发,必须顾及历史文化背景,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激进的变革方式不是惟一的模式。锺正山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步入水墨画坛的。

 

锺正山出生于南洋的书香家庭,幼年耳濡目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53-1955在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学习。于1938年创办的南洋美专的办学方针是立足本土、兼容中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新美术。在水墨画的教学和创作上,则主张承继和采用中国海上画派的融入金石学的写意技法来表现本地题材。在学习期间,林学大校长执着于艺术教育的理念对他有深刻的影响,而锺泗滨、陈文希和陈宗瑞等老师顽强探索南洋画风的精神和在实践上取得的成果,则启发了他的艺术创造力。他受过较为严格的中西绘画基础训练,但他最爱书法和水墨画,并成绩突出,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和奖励五十年代,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美术中出现了具有南洋热带特色的雏形新美术风格。年轻的锺正山对此非常敏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他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教育事业和艺术创作生涯。经过他多方呼吁和奔走,在建国不久的马来西亚,于1967年6月29日,肩负着创造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特色使命的“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终于诞生。这,开始了马来西亚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新篇章,奠定了马来西亚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锺正山创办的这座包括造型美术、设计艺术和表演艺术的艺术学院,广泛吸纳西方各国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东方和马来西亚的社会现实,强化人文思想和审美功能,注重艺术与科技融合,提升美与善的一统。几十年来,在融汇各族传统文化价值,增进各民族感情和为国家培养未来艺术人材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90年代初, 锺正山还在中国内蒙古、云南和湖南创办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积极开拓新的艺术教育事业。

 

在繁忙的艺术教育行政之余, 锺正山坚持从事他热爱的水墨创作,探索新的南洋地方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水墨语言的现代性。

 

他的艺术创作历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己有半个世纪。其间,艺术追求和绘画风格不断发生变化,但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是如一的,那就是在坚持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追寻艺术表现的时代感,充分发掘水墨语言的可能性,广泛吸纳西方现代艺术成果,在技巧、技法上做创新的探索,努力创造新的有时代特色的水墨画。

 

50年代中期,他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深人探讨,曾一度像开辟南洋画风的第一代画家那样,用水墨表现南洋题材,但他很快敏感地注意到,那时的马来亚西画坛在西方现代主义冲击下,显得很有生气,而中国画只停留在传统的技法、本地的题材”的文人画阶段。他很快意识到,新画风的建立不能停留在题材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革新。他说:“我个人认为,题材选择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内容能不能把水墨画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不是仍然能够有水墨画的精神与和谐美感”。他逐渐把的重点放在水墨语言的探索上。之后,在60年代锺正山在扩大艺术视野的基础上,从各方面思考和探求在水墨中融入各种技法,他研究传统书法的点线结构及其节奏美感;他尝试用油画工具来表现中国文化精神;把油画、壁画的色彩、肌理效果用在水墨艺术中;他大胆把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和抽象原理引进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多元的观念和多方面的探索使他的水墨语言更加丰富,媒材和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在此基础上,为他进一步在水墨语言上大胆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颇令人深思的现象是,东方的艺术家在较为深入地研究了西方艺术之后,反过来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东方艺术的魅力。70年代初,锺正山在欧美考察了现代美术之后,使他悟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更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70年代末期,他从东马来西亚砂劳越州的土著文化中得到启发和灵感,尝试用粗犷的线条和简单的、赴以各种单纯色彩的几何形块面,用来表现土人的憨厚,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这时,他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兴趣日益增加。他感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未来社会,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正山在研究传统水墨和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对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观念产生浓厚兴趣并受其影响,他努力在大写意的人物画中寄寓哲理;进入80年代,他的水墨作品追求真善美的融合;探索新的空间表现; 把汉代石雕分割面引进水墨的试验;研究水墨的意象表现…画风也愈来愈狂放,试图在空灵的意念中寻求突破,个性风格愈来愈独特和鲜明。进入21世纪他在水墨创作上更放开手脚,“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艺术境界别开新的天地。

锺正山如此钟情水墨画,固然是和他受到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有关。恐怕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在实践中获得对传统水墨本质的认识,把握了它的表现特征,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应该说,他是真正深人传统“虎穴”而又得传统“虎子”的。有了传统笔墨造型的功底,他逐渐意识到传统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糠,懂得在现代艺术创造中如何更新传统、开辟新路。

 

锺正山谙熟中西艺术的历史和流变。他在反覆比较中得出结论,包括水墨画在内的中国艺术“在本质上体现着东方哲学的两种思维的方式。它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不是专注于事物的单方面,而是要求同时注意探讨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并掌握正反二者的统一,这与西方的单极思维有所不同,这种思维方式是根源于”道”。我想,这一段话既是这位艺术家对充满辩证思想的中国艺术的认识,也是他作为艺术家从事创造与革新的出发点。这就是说,辩证的两极思维使锺正山在艺术革新上否定了单一的、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法,从而既和艺术的保守主义又和激进的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

 

传统水墨画远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艺,它渗透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和观念。它是充满了人性、人道主义和灵性、悟性的艺术创造;它既依赖客观的物质世界并与其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高高地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蕴着丰富的精神性。水墨画的创作,看起来比油画简捷灵便,但其创作的难度和作品的包容量丝毫不逊于油画,甚至超过后者。这是因为写意的水墨画创作除了要有无数次反覆练习获得的技艺外,更需要临场发挥,需要创作者的胆识、智慧、勇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画家创作一幅水墨作品需要临阵搏斗和厮杀,需全神贯注、审时度势和因势利导法国作家布封说过:“风格即人”,我想借用他的话来说“水墨即人”恐怕是不会错的。水墨的灵动性当然是由人(创作者)的灵性和悟性所决定的了。对水墨画的价值,锺正山有深刻的认识,他看到了传统水墨画中体现的儒家的“仁”、道家的虚静”、佛家的“顿悟”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性与自然的融合,将心象世界与现象世界,也就是将精神与物质居于同等地位,寻求精神美与自然美的圆融,最终达到“美”与“善”的统一这样的艺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的艺术可以使处于激烈生存竞争状态中的人,得到一种感情的慰藉和获得精神的升华。然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要在工业化时代发出应有的光辉,需要在观念上和技法上得到改造、补充和完善,使之具有现代意识和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也必须适当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营养,以充实和丰富自己可以说, 锺正山的水墨画创作一直是围绕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相融合的创作原则进行的。尤其是他近十多年的创作,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以为从艺术审美的角度, 锺正山的现代水墨画有下面一些特色:

首先, 锺正山的现代水墨作品保持和发扬了中国水墨画的优秀传统, 注意精神和观念的表现。他作画的目的不在于表现对象的外形和轮廓的正确性, 而在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 表现一种气质的力和美。例如读他画的《布袋和尚》(图一), 刻画人物宁静和怡然自得的神态, 其旨意在用这样的人物形象“醒世”、“愿天下人皆能平安过日子”, 而避开人际间无谓的“是是非非”和“烦烦恼恼”。又如他画用直竿钓鱼的渔翁, 人物性格的正直质朴和渔具的描绘均和画面题字紧密相呼应, 表达“宁可直中取、不愿曲中求”的为人之道(图二), 以警戒自己与勉励朋友。又如简笔大写意《直立人物图》, 题字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图三) 所表现的人物稳健厚实的气质和宽容大度的胸怀, 与造型、笔触美交融在一起,予人在审美的享受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创作这样的画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为不是靠简单的写生来记录视觉上的经验, 而是要依靠多种经验的组合, 这其中包括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体验, 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同时还要善于赋予所描绘人物或景象以象征的意义。传统中国文人画理论强调画家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其目的就是要创作者承传古人的智慧, 广泛吸收各种学识和经验, 开扩胸襟、拓展视野。锺正山对这一理论特别赞赏并身体力行。他力图在多读、多看、多体验和多思考中, 悟得艺术和人生之道。所以, 读锺正山的画, 在欣赏其语言技巧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 这精神内涵既来自客观世界, 更来自这位艺术家的内在人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 与其说锺正山描绘的是客观的大千世界, 毋宁说他是通过艺术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图一

图二

图三

其次, 锺正山的现代水墨画保持和发扬了传统水墨造型语言的特性, 是在传统技巧基础上的革新。传统水墨画有三个特点: 一为线条造型, 线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线不仅勾画人物和物象的轮廓, 而且通过粗细、曲折、静动、虚实的变化, 造成节奏和韵律, 产生力度和美感。中国画技法, 归结起来分 “勾” 、 “皴” 、 “染” 、 “点” 。其中 “勾”, 也就是勾线, 总是放在首位。 中国绘画中的线, 乃从书法用笔中来, 即强调“用书法入笔”的方法。其次是色彩上以墨色为主。可以说, 以墨色作为中国绘画的基本色调。这是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特色。中国水墨画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过程中, 并不排斥色彩的表现, 但从未根本改变以墨色为基调的特点。三为笔墨功力。笔的中锋、侧锋和运笔时快慢、转折、顿挫和手的压力大小, 使线条产生各种变化。墨则通过干、湿、浓、淡、清造成各种效果。

尊重还是否定中国传统笔墨的特色,这是在现代水墨运动中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对于这个学术问题, 本文不宜展开讨论。笔者想说明的是, 从锺正山的作品看, 他是尊重传统水墨画以笔墨为造型基础这一创造特色的。他很注意笔墨功力的磨练, 讲究笔墨美。如前面提到的《直立人物图》(图三)中, 墨线运用得简练而有力。又如《悠然自得图》(图四)中的线条肯定而潇洒。还有《悟》(图五)中复线造型, 也是难得之笔。锺正山善于把墨色与笔法结合起来, 使它们相辅相成地表现出对象的形象和笔墨情趣。他尤其善于处理黑白灰的大关系, 处理黑白对比, 还擅长巧妙地利用书法的点线结构增加画面的生气. 锺正山用色大胆而又谨慎。这是因为他考虑到中国画不应脱离自己的造型特点与西方油画在色彩上比美。在有的画面上, 如《返璞归真》(图六), 色彩用得不多, 给人感觉却色调丰厚, 在大效果中, 有微妙变化。又如《天人合一》(图七) 中的色线, 看来随意、自由, 却别具匠心。锺正山在笔墨造型上的这些既传统又颇具个性的作风, 赋予他的绘画创作以鲜明的东方气派。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第三、正山的现代水墨画融进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果。他不是固守传统水墨的造型程式不变,相反,他对传统画法采取为现代创造服务和为我所用的态度。所以,他作品中的笔墨不是僵死的,而富有时代气息和充满了生机。更可贵的是,在立足东方绘画传统的同时, 他放眼世界, 研究世界艺术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他不仅在水墨画创造中成功地利用了西画的素描造型, 而且还从西方现代派绘画中吸收养料, 以丰富水墨画的语言。他常常把西方现代绘画构成原理转化到传统水墨中来, 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段。在这种尝试中, 80年代创作的一些三联式水墨组画(图八)是一种形式, 类似《残荷》(图九)的彩墨画又是一种形式。前者更多地从西方几何构成原理中得到启示, 后者则引进了西方绘画色彩分割的因素, 两种方法各有其妙趣。正山关注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理论和实践。从他的作品中, 可以看得出来, 他适当地融进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因素, 以加强表现形式的现代感。但他始终没有跨进抽象主义的领域。笔者以为,这是由于他对绘画的本质有自己的思考所致他似乎认为, 东方艺术的意象创造, 传统水墨画理论强调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包容量大于西方现代的抽象绘画。所以,他尽管尝试把春夏秋冬的景色用象征性的抽象手法, 来加以表现, 经过理性的处理, 将不同的时间、空间, 用四度空间的造型统一于画面, 但形象构造仍然和纯粹的抽象主义绘画大相径庭。他面对壁立千仞、气魄雄伟的大自然, 因为心中有丰富的形象储备, 很自然地会想到将它还原归化到一个单纯的块面整体, 形成一个有重量的面, 但画面上出现的仍然是没有和自然物象完全决裂的意象创造。总之, 正山用现代西画的方法来强化传统水墨的视觉和心理效果,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第四, 锺正山的现代水墨画创造除了表现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和他的灵性、悟性之外, 还在绘画创作中表现了他各方面的修养。我想特别指出, 正山的《春夏秋冬》(图十)作品中充满了节奏与旋律, 他笔下自由飞动的线, 画面墨色虚实浓淡的变化, 看来是得益于他在音乐和舞蹈方面的造诣和修养。

图八

图九

图十

最后一点, 锺正山是一位始终不满足于自己成就的艺术家。他认为, 画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 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不断地发明和创造, 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经验和体会以及观念和感情诉诸于画面。我们看到, 锺正山不取一家之法也不停留在一种画法上, 他不断地在变, 在 “有法” 与 “无法” 之间驰骋自己的才智, 在探索绘画和人生的真谛, 在追求真、善、美!

当前, 在世界步入高科技、高资讯的今天,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各个领域, 艺术也不例外。这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保护和发扬民族、地域文化传统这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对富有和谐精神的水墨语言产生兴趣, 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在水墨现代语言探索上付出艰辛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回顾锺正山的艺术历程和创造成果, 备感亲切。无疑, 他的艺术观念和实践, 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他的艺术成就, 他为水墨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艺术家具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